第一展館 針尖之源--神奇瑰麗的楚漢刺繡
刺繡,源自人們對裝飾的需要。古代原始人類很早就懂得用色彩來美化自己,“彰身”“文身”即是對身體的美化嘗試,也成為服飾刺繡藝術的雛形。
第二展館 針尖之興-享譽世界的名繡之花
十九世紀末,中國的自然經濟基礎逐漸解體,社會對手工業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給刺繡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長沙開設了運銷外地繡品的繡莊,本地刺繡藝人相繼干起自繡自銷繡品的營生。湖南的刺繡工藝發生了重大的技藝改革,“摻針繡”賦予繡品更高的品質和新鮮的藝術風格,廣受青睞,并形成了良好的口碑,逐漸形成了“湘繡”的稱謂。1898年,長沙開設了第一家專門產銷湘繡的繡莊,湘繡正式走上了商品化道路,并在繁榮中迎來了又一次重大技藝創新--刺繡藍本改革。眾多畫師把中國畫的優秀傳統移植到湘繡中,使湘繡初期以實用品為主的繡品在品味和格調上都得以提高,更開拓出字畫屏聯等欣賞性繡品。1910-1935年間,湘繡在國內外博覽會上頻展風采,屢獲殊榮,產品行銷海內外,并以精湛的技藝、鮮明的風格和完備的品類形成了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取得了藝術與商業的雙份成功,入列“中國四大名繡”。
第三展館 針尖之盛-藝彩紛呈的當代湘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湘繡獲得新生。在黨和政府的扶持和保護下,湘繡藝人們恢復、整理并發展了湘繡傳統技藝,創研出許多新繡品和新技法,參加了歷屆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和“廣交會”,先后赴五十多個國家展出,湘繡名聲譽滿中外,產品暢銷世界,為國家爭取了榮譽和大量外匯。

第四展館 針尖之夢——繡出人民美好生活
在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黨中央更加重視和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建設列入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大力倡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和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國潮興起、全民傳承的社會氛圍正在逐步形成。湘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民間美術318Ⅶ-19),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更廣泛地關注和支持。一大批九零后傳承人的加入,為古老的湘繡注入了新的活力。湘繡傳承者不忘初心,始終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針線描繪新時代。萬人繡世博、搭載神舟遨游太空、首登香港保利拍賣平臺、中南海里繡風光、聯合國總部穿彩線……新一代的湘繡傳承人通過一針一線,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積極融入和走進現代生活,以新的載體、新的形式、新的面貌傳承文化讓生活更美好的千年使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湘繡人繡的是傳統文化的精妙技藝,更是民族復興的美好未來。